神學入門 第二章:神學與啟示 (2-4)
4. 無法進入的天主
「天主」是神學上首個問題,而這個話題因慢慢削減而受到影響,天主的概念逐漸縮小減窄,導致人類理智不能夠認識天主這個結果。
4.1 宗教縮減
提議宗教縮減最典型的立場來自一種深層的靈性上選擇,並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作代表:「天主決定在耶穌基督以外成為不可知和不可理解的。」
* 馬丁路德的天主是他自己在應許中所稱的神,並不是天主本身或在他自己內的天主,也不是 absconditus(隱敝的天主),而是啟示、傳道及崇拜的天主。人要研究天主並非在祂的本性與威嚴內,而是在祂救贖的意向、與祂和人類的關係中。因此,基督宗教的奧秘變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類在耶穌基督內、透過天主的恩寵得到救贖。
我們對天主的知識降至我們對基督的知識,而我們對基督的知識則降至我們對他所相信的視像。事實是,因為祂是耶穌基督,我並沒有得救;但為我而言,祂是耶穌基督,因為祂救贖我。
對於馬丁路德,人類不知道啟示以外的天主是誰,但他們傾向將祂標為偶像或人類的典範。因此,再沒有空間給有關天主和人的自然知識, 但我們透過啟示所得到有關天主的知識,同樣沒有思辨的特徵,它只表達天主對人類存在的重要性或作用。
實際上,馬丁路德是首位描述有關天主的教義上的限制。在這個想法導致兩種宗教態度的衝突:
- 傾向理性主義,通常信徒都成為判斷所相信對象的主體;
- 感性的態度,即信徒的行為降低致只是情感。
以上兩者都能並存;不過,同時處於兩種位置的信徒,他的信仰不一定包括對天主的知識。
4.2 哲學的縮減
近代作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以更有系統和詳細的方式,去主張天主不能被人以理性去認識。康德在這方面影響甚深,他在現代哲學和神學上的地位亦不能忽視。
* 在康德的作品《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他得到一個結論:唯一有效的知識就是感官知識和理解互相結合的成果。人類實際上知道的是感性「現象」(sensible phenomena),而這個現象是在知性(Verstand)的先驗形式(a priori forms)塑造後而產生知識。
天主不是一個能讓我們真正知道與認識的現實,而只是一個理念或智力內容,而這內容的存在不能被理性地論證。
天主對人類生活與命運的重要性、及為了行使自由,令康德從實踐理性,假設天主作為可理解和道德秩序的保證者。我能相信天主(假設),但我不能有任何關於祂真確的知識。
4.3 人類學的縮減
根據這個立場,我們透過認識人來認識天主。只有當我們研究人時,我們才能提出有關天主的問題。在現實中,神學研究人類:他的環境、他的需要、他的結構。
當代不少的基督教神學,並無審查及表明天主在聖經中的所言所行,反而著重去研究我們有沒有知識論的狀態(即我們思維是否能夠)去認識及明白天主在聖經中所說的。這樣一說,神學家將人(並不是將天主)及其假設放在中心。
*- 這種態度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神學家是路德派的魯道夫·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1976 )。布特曼被描述成最徹底的福音訊息,從中消除與世界、歷史和時間的所有因素。他認為,啟示並非人類知識以外(外在)的東西;相反地,啟示是一個自我理解的主體過程,信徒透過啟示來認識自己。
*- 天主教耶穌會的卡爾‧拉納神父(Karl Rahner,1904-1984)提出了一個對現代人來說很有意義的神學反思。根據他的說法說,這種反思應該以超驗人類學(transcendental anthropology)的條件或方法來解釋。該人類學提出有那些條件去認識天主;同時,並主張神學論述必須以這種方式制定,好讓人類能從中理解神學的肯定,與人類自身理解聯繫起來。因此,哲學人類學將會是真正神學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神學家想要證明基督宗教奧秘的可信性,他必須將信仰的主張轉到人類靈性上的超驗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