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入門 第十一章:神學中的統一與多元 (11-3)
3. 神學學科 神學從歷史和教學目的而產生不同學科的分類,但這不應讓我們忘記神學科學只是一個。 神學的合一來自其主要對象(天主);從它正式的方面(信仰所啟發的理性);和從 它的基礎和起點(已啟示的奧秘)。神學分類之間的不同之處,不應視為整體的分裂,而是應被視為生命和靈修寶庫的表達。 神學學科互相支持,並必須以一種方式去學習和解釋,來顯示出它們(分類)的合一。倫理神學不應從信理神學剔除,靈修神學需要考慮到其課題所研究的教條基礎。其他的學科也可以用這方式來說。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於德國阿爾特廷的演講(Discourse in Altötting,1980年11月18日)中,提到神學的合一:「我們投放到神學知識的所有熱情,最終應歸於天主自己……專注於天主,而針對人類的救贖表明了神學真理中的內在規律。在此中心,我們找到天主聖父、耶穌基督及聖神。我們對這個中心的理解越深刻和根深蒂固,這個中心與那些似乎處於邊緣的真理之間的聯繫,便會越清晰和令人信服。」 3.1 基本神學 古典護教學從十六世紀與誓反教徒、非信友和自然神論者的辯論而誕生,並衍生出基礎神學。這


神學入門 第十一章:神學中的統一與多元 (11-2)
2. 多元主義和信德的合一 神學中的多元主義,能引進提議及方法學的選擇,以表達神學科學可能性的豐富性及普遍性。同時,它提出了神聖科學及其本質必要的合一(如信仰要求明瞭,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如何在如此多變、多元的種類中得到保障這個問題。 因神學知識的本質,神學中的多元化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排除了強加一些外在的限制,這些局限性為多元主義提供了條件。 這裡有一些基本的標準需要謹記。 - 神學多元化應承認信仰的客觀及超越的特徵,和到達真理的可能性。若對多元主義沒有真正的理解,亦即是沒有考慮到教會的共同信仰,便會對信仰的合一及純潔構成威脅。 - 神學家需要在教會信仰的框架內工作。教會是一個有信仰的團體,並且是唯一一個有關卓越奧秘及聖言的充足主題。真正的神學,在其團結及多元中,只能在教會團體及生活中誕生和發展。教會訓導在這個包含所有基督信徒及整個信仰寶庫的框架下,得到了自己的角色。 - 我們需要考慮到真理的等級(參閱《願他們合而為一 Ut unum sint》通諭,81),也需要謹記,並非所有信仰的真理都有相同的等


神學入門 第十一章:神學中的統一與多元 (綱要, 11-1)
神學只有一個,但並非一致和一成不變的。擁有很多和不同的神學體系、專修和傳統。神學只有一個,因為信仰只有一個,在惟一的信仰下,神學是一個隨着時間的發展,在神學訓導的多樣性中形成科學。 在神學的合一及所形成、內容、訓導、方法和方式的多樣性中需要取得平衡。 綱要: 1. 神學中的多元現實 (a) 根基在啟示本身 (b) 特定概念和哲學性工具 (c) 不同的知性和神修觀點 2. 信仰的多元性與合一性 (a) 對信仰的客觀特性的認識 (b) 信仰作為神學工作的教會性標彰 (c) 真理的位階 (d) 信仰的本體及外表 (f) 啟示的原始性和超越性 3. 神學的學科 (a) 基本神學 (b) 信理神學。天主的奧秘。創世。基督論。聖母論。神學人性論。聖事論。末世論 (c) 倫理神學(d) 神修神學 (e) 牧靈神學 (f) 神聖禮儀(禮儀學)(g) 聖經神學。(h) 大公神學 1. 神學中多元性的事實 合一與一致並不相同。神學能夠及應該成為一而多元。 * 國際神學委員會在有關《信仰合一及神學多樣性的15篇論文》中,提到:「信仰表達中的合一和多元,在基督最根本的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10)
10. 神學方法的發展和應用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神學家為神學尋求一個(或多個)模式,去容許世俗文化的批判推理,與基督宗教團體信仰的內容之要求融為一體。 神學一般方法學的結構能概括成以下幾點: - 確定啟示的資料; - 從(信徒本身或信仰從人和世界所經驗到的)資料所引起的問題來確切地表達; - 在現實的特定視野的幫助下,去反省所得的資料。 從這個框架中,神學能採取不同種類的具體方法學選擇。 神學的方法必須從某些必要的假設開始: - 一個正確的神學概念——即神學是「信仰尋求理解」,這包括活生生的天主在歷史中自由地行事這個現實,並在信德行為中予以接受及認識實踐。 - 神學家應辨別出人類理性認識真理的能力,並依靠天主的幫助來參透一切事的最終意義。 - 必須使用一種接受現實世界的哲學,並不把信仰作為僅僅是信友宗教意識的憑空想像。 - 這種方法必須包括經驗、聖經註釋學、哲學、以及教會框架內牧民方針的整合。有些方法強調了這些某種方面,到排除其他方面的程度。 足夠神學方法的概念和應用,能按以下的標準來指引: - 神學沒有獨特的方法學範例能夠或應該被視為神學最終的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9)
9. 神學方法的架構 自十九世紀以來,信理神學一直在使用一個由兩個部份或兩個必要階段所組成的方法論。透過兩個緊密相連的途徑 —— 實證神學和思辨神學 —— 信理神學尋求啟示的科學性理解。我們不能忘記這兩個途徑是密不可分的,他們亦不能以兩個彼此獨立的活動而存在。神學的思辨和實證特點彼此是緊密相連的。 9.1 實證神學 實證神學分析了所謂的聆聽信仰(auditus fidei),即是那形成啟示寶庫的資料、聲明及訊息。實證神學旨在詳細研究它們,以便發現它們每個的精確含義。 實證神學以仔細及嚴謹的態度,首先專注於研究及了解神學的泉源:聖經和聖傳。因此,它來具有在其思辨階段所需要使用的元素。 * 例如,若一名神學家想知道,一個人如何在天主前成為聖人,他首先需要分析聖經及聖傳對一些術語的含義,諸如信仰、恩寵、聖德、公義、罪人、義人、皈依、悔改、善功,功德、報應等等。神學家的思辨性反省取決於他對資料來源的分析。 神學的實證階段其後嘗試確定和證實並建立天主所啟示的內容,以及天主如何地啟示(不論是直接地或間接地、明確地或隱含地,利用清晰或模糊的表達方式等等)。這些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8)
8. 神學的方法 科學研究的方法或方式,對任何知識領域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學的方法與其研究的對象之間,有一個十分密切的關係。一個(調查)方法,就是在人類知識的特定領域中的一種方式或理性思考的途徑。 這方法並沒有確定或構成科學的對象,但它對這對象的研究成敗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因應對所研究的對象的本質,方法必須恰當。 神學方法的演變,與教會的歷史、以及世俗文化與思想的發展,有密切的關連。神學方法的演變階段中,或多或少相當於歷史上神學在全球性的地位:智慧作用(即「計劃安排和判斷」)(第一至十二世紀)、科學性作用(十二至二十世紀)和實踐作用(二十世紀)。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7)
7. 神學和實證科學之間的關係 我們所指的,不僅是神學與實證科學的外在關係,或神學家與科學家之間的關係,更主要在信德科學的一方面,及另一方面在世俗及經驗知識之間的內在關係。正如我們先前所探討過的,基督宗教一直採納人類的理智,並一向對科學採取正面的態度,而我們必須從這個基本概念作始點。 * 十七世紀時與精確及自然科學的解放(在伽利略爭議中或多或少有所象徵)所引起的衝突,在科學與信仰的關係中,形成一定的現時的危機,但事件並沒有在那些衝突中結束。現在,我們不僅能談論神學與實證科學之間的和解,而且可說是互補的合作和意識。 現代科學的原則是基於基督宗教世界觀的基本部份。這些原則包括:受造世界的可理解性,因此能以人類智慧所探究;以及這世界的偶然性,必要的過程並不存在,因此需要驗證,好使它能被適當地探討。 人文科學能給予神學一些嚴謹的、有序的和寶貴的信息,而神學則為實證科學給予最終極的意義,同時為科學給予一些基礎和充分的視野,來實踐它的工作。神學家和科學家可以及應該在多個領域上合作。越來越多所謂的邊緣問題都被提出(例如:世界的起源、人類的出現、身體與靈魂的關係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6)
6.神學和其他有關宗教的科學 神學和其他科學共享着實體的研究對象,而神學可明確被區分出來:宗教科學、教義歷史、宗教的哲學和宗教心理學。 - 宗教科學或宗教的比較歷史,專注於人類歷史上所存在或曾存在的宗教和敬禮(或崇拜)的起源、形式、內容和發展。它利用歷史的方法,並不常對其研究的宗教機構之內在價值,作出任何的判斷。 - 基督宗教教義的歷史始於一個事實,就是教義的條文(只要是超自然奧秘的人類表達)由教會透過思考和靈性的過程而欽定的事件。教義歷史就是研究教義條文的這個發展過程的各個階段,教義的條文是歷史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基督宗教思想的發展。這是為神學一個主要來源的學科。 - 宗教哲學研究宗教的本質、在人類本質中的社會性及個別性的基礎,以及宗教事務中真理的理性標準。神學不能被納入該科學中,因為神學的對象(透過啟示所知的天主的奧秘)及其方法論(不尋求歷史或哲學的解釋)是不同。神學需要利用在信德中起作用的理性。 - 宗教心理學描述信徒的宗教經驗,和他們每個人靈修生活及達致與天主合而為一的內在過程。神學能考慮到宗教心理學所提供的資料,但它並不與宗教心理學相同,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5)
5. 神學作為智慧 除了作為科學之外,基督宗教的神學是一門智慧:它是在於純粹的訊息和知識之上。它對現實的觀點,比哲學或科學的觀點更為透徹,因為哲學或科學的觀點只是顧及到事物的本身。 透過天主自己(第一因),也即是宇宙秩序的原則,神學成為一切神性和人類真理的知識。神學以一個整體的方式,並以永恆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它努力進入天主的計劃。 當神學以天主的角度理解世界的意義與事件時,這就是所謂的智慧,並在沒有控制它們的情況下,帶出統一的角色,和綜合一些人文科學。它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對受造物擁有膚淺認識而感到滿足。它是作一個工程的靈魂而呈現,而這工程是成就一個文明,這個文明圍繞如世界及人類生命的起源、中心及終結的天主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