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入門 第七章:聖傳 (7-2)
2. 基督宗教的聖傳 基督宗教的聖傳與人類傳統不同,有一些本身特有的特徵。此聖傳是建在以色列和耶穌基督內,為了人類的救恩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顯露出來的天主。 2.1 基督宗教聖傳的定義 我們將聖傳定義為直接來自耶穌和宗徒的教條和精神之內容。這些內容能在聖經中找到,並在教會內的歷史中發展。基督宗教的傳統從那位宣講要以以色列法律為指引的耶穌開始。同時,祂解釋這些法律,並有需要時與它們保持距離,又以天主的旨意和自己的言語作為參考。宗徒們對耶穌見證(即祂的身份、祂所作的事、以及對基督復活與教義的見證)成為基督宗教聖傳的新基礎。 2.2 聖傳的神學地位 - 在初世紀。當教會在第一和第二世紀需要抵抗諾斯底主義(Gnostics)時,教會教父們將聖傳的原則,訂為基督宗教真理的規律。根據這原則,只有從宗徒傳下來給教會的一切才被視為真的。 * 聖依納內(St Irenaeus of Lyon)於《反異端論》(Adversus Haereses,另有人翻為《對抗異端》)中寫道,「誰人想看到真理,可從每個教會聖傳中找到,也就是宗徒在世界各地宣講的聖傳。」 * 戴都良(T


神學入門 第七章:聖傳 (綱要, 7-1)
啟示和救恩是針對或指向所有時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人。為了執行這項神聖的計劃,宗徒傳達了他們從基督和聖神所得到的東西。聖傳是來自宗徒言語和生活上所傳遞的已揭示的真理。 綱要 1. 在文化中的傳統 (a) 定義和特點。(b) 對聖傳的拒絕與重塑。新教改革。理性主義哲學。啟蒙運動。二十世紀。 2. 基督宗教聖傳 (a) 基督宗教聖傳定義。起源。(b) 聖傳在神學上的角色。最初幾個世紀。 直到中世紀結束。十六世紀。二十世紀神學。 3. 聖傳及信德的規範 (a) 宗徒宣講的保存與傳授。(b) 規範性與詮釋性的層面。(c) 聖傳是生活的傳承。(d) 聖傳與諸傳統 4. 聖傳與聖經 5. 聖傳的證人 (a) 教父。定義。特性。重要性。(b) 神聖禮儀。(c) 信仰的信友意識 (sensus fidelium)。什麼是sensus fidelium。教理的基礎。(d) 神學上的共識。 1. 文化中的傳統 人類是傳統的存在者。他接受傳統,並把它傳給其他人。他創造了一些傳統,同時亦消減了其他的傳統。傳統是人類文化的構成元素。傳統的事實,是組織經驗、知識和一些為後世而建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10)
10. 聖經、教會與神學 若聖經不被閱讀和理解在教會的懷中,那聖經就可能成為一部封閉的書,並難以理解;因為文本不足以找到全部的意義。聖書呈現某種暗淡、隱澀,這源自於所包含的崇高的奧秘,及對讀者不清楚的語言(有時是象徵性的)。 - 教父很快便意識到,聖經必須在教會團體的懷中被閱讀和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意義。 -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教導,聖經的詮譯「置於教會的定斷之下,因為教會擔任保管及解釋天主言語的使命與天職。」(《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12) * 神學在聖經的詮釋與教會的權威之間所建立的聯繫,來自於基督建立了一些教會的公共方法,以確保天主啟示完全的傳遞、保護和解釋。在整個教會的歷史中,這種信念一直都十分活躍,並一直靠著天主聖言來生活。 因此,釋經工作是個神學性及教會性的任務。它得到學術和研究的支持,但並不是一個世俗性的任務。我們不能以理解古希臘的荷馬(Homer)和古羅馬的維吉爾(Virgil)之方式,來參閱和解讀依撒意亞先知書或聖保祿的書信。聖經的釋經學不只是解釋一些珍貴的古代文本、調查其文學形式、或尋求其原始版本。釋經的首要責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9)
9. 歷史性批判的方法 現時,釋經學一直使用不同的解釋方法,這些方法通常被稱為「歷史性批判」。在這些方法中,我們可以強調以下幾點: 9.1 來源的批判 這是在19世紀便進行的,目的是要找尋用來組合聖經文本最終形式的來源。在其對聖經科學最主要的貢獻之一,就是證明馬爾谷福音是按時間順序排列上的第一部,以確認耶穌所說的話,去展示、識別和使用該來源,聖瑪竇及聖路加再根據這個來源,最終編訂福音的形式。 9.2 形式的歷史 這是指研究20世紀初數據,問題如下:我們能否找出福音在被編寫成書前的來源?也就是那段敘述耶穌言行(口傳)和被編寫下(筆錄)之間的時間,是以阿拉姆語流傳的。 這種方式嘗試調查和分析,口頭聖傳的起源及文本前的狀態,這口頭的聖傳為福音作了基礎。其最重要的前提是,福音由少部分寫成,並在寫下之前,在各基督宗教團體中分別地流傳。 形式的歷史曾在新約中發現了讚美詩、禮儀和信經。這些來自於首批門徒的團體所舉行的禮儀。形式的歷史也能在許多場合中的動機和情況,這些動機與情況能導致有新版本、和傳揚耶穌在世時的特定事件。 9.3 編寫(起草)文本的敘述 所謂的編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8)
8. 文學體裁與聖經的意義 聖經的詮釋應該考慮到每部聖書的文學體裁,因為某些表達和詞語上的範圍和含義都可能不一樣,例如在歷史書和先知書中。有些語句在某些地方具有字面上的含義,而在其他的則需要象徵性地解釋和理解。 因此,釋經學者應該知道,若他們所研究的文字屬歷史、讚美詩、哀歌、比喻、流行敘述、智慧論述等等。這樣,他們就能確定他們的確切含義,以及作者寫作時的意思。 與文學類型問題密切相關的,是聖經意義的問題。 8.1 文字的或歷史的意義 這是聖經中最重要的意義。它來自作者詞語的正常意思。字面的意義表達了聖經作者的直接意圖,並不排除他們的說話在聖經整個環境中能得到那從文字意義中得到的其他意義。 * 例如,《出谷紀》所敘述的事件(即從逃離埃及、過紅海、經過沙漠的旅程等),都有一個字面上的意義:它們全都是希伯來人曾經歷過的真實事件。然而,這種文字和歷史的意義,並不妨礙我們在這些事件中尋求更深層次的精神意義。 8.2 圓滿的意義 新約是舊約的圓滿,而這種圓滿性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人物和言語上。它比字面上的意義更深入,但不是作者直接想出來的;而是一種意義,並只能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7)
7. 文本批判 7.1 何謂文本批判? 釋經學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得到一個接近原文的良好文字,因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抄本並不有絕對的正確性。 文字的批判是一項科學,同時亦是一項藝術,因為它需要一個客觀的知識,並取決於個人的評論能力。這些釋經學者知道,任何可用的文件(不論是紙沙草紙、手抄本等等)對於文字的重新整合都是十分重要的。檢查所有的證明可讓釋經得出一個比其他單獨研究文件的更好的文本。 7.2 文本批判的基本原則 - 外在原則 (i)最好就是擁有最好的和最多樣的抄本,因為他們所得的來源、質素等等。 (ii)應使用與七十賢士譯本(希臘聖經版本-Greek Septuagint)最有大差別的版本,因為一些文本的協調可能在這70人編譯的希臘聖經版本中完成。 (iii)應考慮不同版本之間互相的關係,因為一旦抄寫員更改文本,他可能忘記將進行適當的更改(例如主語與動詞之間的一致性等),因為在西方的語言,動詞必須遵循主語。例如,為眾數的主體,應用眾數的動詞。 - 內在原則 (i)最難閱讀的版本是最可靠的 (ii)較短的版本是更好的 (iii)一篇能解釋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6)
6. 正確聖經詮釋學的任務和原則 我們已知道,聖經詮釋學的任務是將基督宗教事實與真理的意義,帶到另一個層次的理解。(聖經)文本和具體的歷史事實不能忽視;但對文本的抽象內容和不受時間影響的理解、以及純粹存在性的釋經學,就會令它們被消除。因此,詮釋學需要進行不同的任務。 6.1 聖經詮釋學的任務 - 了解文本 首先要嘗試捕捉、理解所讀到的內容之客觀價值。這同時需要理解文本的主題、其中所包含的文字、以及作者的目的;一個歷史性與批判性的閱讀是需要的。這歷史性與批判性的閱讀必須使用一些能容許人們重所編寫文本的情況(背景)及過程的訊息。 - 令文本的演繹更精確 在第二個操作中,讀者或演繹者將自己投放在整個情形,並加上自己的個人問題、他所在的社區與生活環境的情況。這個操作就如現時的標準來衡量過去,從而成為他的文本。 - 將文本應用到自己的情況中 第三個釋經的操作,是將文本的客觀性與讀者個人理解的主觀性連合在一起,以確定文本對現時此地的含義。因為,聖經文本對讀者含有一個存在性的邀請,邀請讀者將某些原則實踐出來。 6.2 聖經詮釋學的原則 - 不應將原有的目標讀者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5)
5. 釋經學的歷史發展 5.1 猶太的釋經學與新約的釋經學 - 理解聖經文本的任務與閱讀聖經文本是不能分割的古老關切。猶太的釋經學經歷了一個非凡的發展、各種的形式和解釋的方法。 * 在這些釋經的形式中,塔爾古木(targumim)、德拉什(derash)和米德拉什譯本(midrashim)最為突出。 - 耶穌的教導顯示了他如何讓群眾了解他自己,並將自己適應於他們,伴隨著以足夠的解釋、評論和教學技巧(比喻)來宣講福音。 - 聖經的作者正為不同類型的讀者,並意識到這些讀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例如,聖瑪竇為猶太人寫其福音,並將耶穌描述為新梅瑟。聖保祿向希臘人宣布喜訊,他的訊息依托於人類的宗教性感覺。在致希伯來人的書信,給那些接受希臘語言和文化培育的猶太人說話,並以散居的希伯來人(那些分散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特別是在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佔領之後)的方面作參考。 5.2 教父的詮釋學 教會的教父代表釋經學歷史的決定性時刻。當中我們找到了奧利振(Origen,182-254)的作品,其核心是聖經的意義性的理論。我們亦有泰丘尼(Ticonius,+400)的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