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4)
4. 神學性科學的思辨(speculative) 與實踐(practical)範圍 神學的科學性本質,要求我們理解它為一個思辨的習慣。但神學並不是一些理論的集成,亦不是一種專注於空虛的推測的科學。對基督徒和對整個人類生死悠關的問題,神學能給出終極的答案,而神學也應為人類思考予以光照,為行為提供指引。 因此,神學是一門實用的科學,並應活化信徒的存在,餵養他的靈修生活,激發和推動他們傳遞基督的信仰。除了支撐教會生活的表現之外,神學也包含活力和可能性,為着教會的發展,以及世界向天國價值而開放的轉化,作出貢獻。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3)
3. 神學,研究現實的科學 事實是,信德的語言具有某種象徵性的特質,並不代表當中所包含的教義(即三位一體的天主、創世、啟示、盟約、降生、救贖、復活、教會等等)只是單單象徵性的推測。 語言標記揭示了一個神秘的事實,這個觸及我們的事實,是透過人類的符號來跟我們有所連繫。真理與謬誤應用在神學的主張。神學的語言並不是虛構的,或不是作為一個簡單的指引。 * 當我們說「天主愛人」或「人死後仍能生存」,我們是在描述這些真實的事件,這直接關係到人的存在。我們知道,憑着宗教經驗,宗教的教導能與信仰相遇,也可能會不相信、懷疑、接受、希望、恐懼、愛等等。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10-2)
2. 神學性的科學 若我們以神學「信仰尋求理解」的基礎概念作開始時,我們便能說,神學有能力顯視出,它對於有關天主的論述是有意義的;因而,神學是一門科學是可能的。 神學在以下方式表現出其科學性的特質: - 它確定並考慮原則(啟示的真理的原則),以此作起點。 - 它精確地定義出所研究的領域。這研究的領域專注於,在耶穌基督之內天主的自我通傳。 - 它致力保持一個嚴謹的方法,其內部的一致性逐漸變得更清晰。這種方法顯示出當中的原則和公理(自明之理)並沒有矛盾。 - 它從原則中獲取數據的方式,力求顯示同質性與正確性。這工作包括謹慎地建立以下三者的關係:神學主張、教會內累積的宗教經驗、以及以社會與歷史角度的觀察及分析。 - 獲得的知識能以有序和有系統的方式來傳達。 教義的存在,並非神學的科學性特質的一個缺陷。根據定義,教義是對信仰反思的起點。教義的真理包容質疑,故此使神學能夠成為該真理的歷史性與理智發展的科學。 * 本有的、制度性的和社會的假定或原則,它們的絶對自主和獨立,也會影響到即使最純粹的科學活動。 好的神學能意識到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被奧秘的存在(即思想


神學入門 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 (綱要, 10-1)
神學是信仰尋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這不是一個只求相信的信仰,而且是一種理性的信仰,這信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此,它是以信仰、批判性和科學性的態度來進行嚴謹的思辨。神學所使用的方法,是以科學的特質作為思辨方法,去處神學的基本問題。在這個思路之下,神學的內容是啟示的奧蹟,並以科學的方式去確定;而以此方式,神學的內容可從其他的學科區分出來。 綱要 1. 神學的科學特性 (a) 否認神學的科學特性的爭論。缺乏批判性的向度。缺乏證據。不驗證結論。沒有發展的知識。無法展示 信仰並非科學範疇 (b) 神學的科學特性的基礎。 2. 神學科學 指出並持有原則。特定的學習範疇 嚴格的方法論。一致且正確的處理方式。可以溝通、整理且系統化的知識 3. 神學:研究真實的科學 4. 神學的思辨和實際層面 5. 神學作為智慧 6. 神學和一些關於宗教的科學 諸宗教的科學及其歷史。信理的歷史。宗教哲學。宗教心理學 7. 神學與實證科學的關係 8. 神學的方法 9. 神學方法的架構 (a) 正面神學。(b) 理智性神學 10. 神學方


神學入門 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 (9-7)
7. 靈修與神學 神學是導往認識天主的道路之一。這個尋覓認識天主的路,與默觀生活或神修生活是互相配合的。神學走向天主、並從天主走出,是旨在以一個理性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相反地,人在神修生活中是以情感和直觀的方式去前進。 神學和神修是到達天主的兩種不同方式,兩者不能彼此分離或互相抵觸。兩者之間有一種關係,並有一定的同族關係,兩者有時甚至能非近接近。沒有默觀的神學,會很容易退至成為一種純粹概念的科學,而沒有神學的默觀,也會很容易變成一種自我欺騙和靈修幻想。 我們能說,西方的神學活動(特別是十五世紀以後)很大程度已發展成神學和靈修經驗之間的分離。 * 雖然並非總是顯而易見(而且並非容易去辨別),但靈修一直存在並影響着神學的發展;然而,這事實長期以來並沒有避免兩者之間的分裂。一旦與默觀與虔誠分開,這過程便會使神學這學術變得貧乏。 基督宗教的反思,必須有助於恢復教條神學與神修生活之間的合一,那個曾經消失或至少被削弱的合一。 即使我們現在認為神學是一種反思、理性和有條理的活動,但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正與天主奧秘交往,而這些奧秘本身最好應被尊崇和崇敬,而非被觀


神學入門 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 (9-6)
6. 測試經驗的真實性 只有證實過後,我們才能說這種經驗是真實。我們需要有能力去理解和表達宗教和基督徒的經驗,當這種經驗沒有任何外在的基礎,而外在的基礎客觀地支撐着這經驗,則這經驗便不能自我證實。 這種證實旨在澄清宗教經驗,也避免令這些經驗含糊不清,因為「含糊」本身的主體和轉移性質,都能影響這些經驗。我們應該嘗試辨別一個特定的精神上的經驗是否基督徒的經驗。 我們可以用四個重要的標準來辨別。這些驗證的標準不能單獨地執行或使用。這些標準全都需要,或多或少的程度來確定一些特殊經驗的基督徒性質。 - 理性 在包含超性和神恩元素的精神境界中,我們發現自己,但我們不應忘記真正的人類經驗總是包含理性和知識的行動。這個標準是最基本的,將真實經驗從其他的心理現象之中分辨出來,這些心理現象通常都是感情用事、感性的衝擊和感官力量的不健康變化。真正的宗教經驗不涉及異常狀態或無理性的時刻。 - 指向基督 天國是以耶穌的說話與行動顯示出來,而在耶穌內也能經驗到天國。因此,耶穌和聖神,就是用來檢驗門徒的靈修經驗和親密接觸性質之證據。基督徒的生活經常把耶穌和聖神作為參照和目標。


神學入門 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 (9-5)
5. 信德經驗的特徵和條件 從之前所說這點來看,經驗天主的奧秘是可能的。但要體會到天主,是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完成。它具有我們現時需要反省的某些特徵。天主的經驗不是以純粹的狀態或直接的方式中產生。它總是在信徒的外在世界中生存或促成出來的。 5.1 通過有限世界的經驗來實現 人對天主的經驗是通過有限的世界來呈現,這是現象學的起點,而它要經歷一段時間後才有所突破。內在的「我」對經驗主動作出貢獻,但所激發這經驗的不僅僅是內在的,而是部分來自於圍繞着我們的世界(有限和象徵性的),以及我們在這世界所擁有的的經驗。 5.2 我們對天主的經驗是有限的 - 天主永遠都比我們對祂所擁有的任何經驗還要大。天主總是超出我們在我們經驗中所發現任何的事。天主的禮物是無限地多於人類能接收的容量和能力。我們不能在我們的經驗之內圍繞着天主。 - 對天主的經驗本身並不是一個目標,或是能由人自由決定的一個情況。如果有人認為經驗本身是目標,那麼他就只是關心個人心理而已。 - 天主是主動的那一位,而我們能視祂為經驗中的主角,而非對象。若天主不因為祂的愛和意願去賞賜這些經驗,我們尋求祂的努


神學入門 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 (9-4)
4. 信德和經驗 4.1 信德與經驗之間的循環 信德與基督徒經驗之間有一個密切的聯繫,也可算是一種循環性的關係。信德來自宗教經驗,而反過來基督徒經驗就像是他們個人的信仰發展。 經驗和信德之間的聯繫,能有助避免在信徒實際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兩個極端:唯智主義(intellectualism)和情感主義(emotionalism)。信德需要知識和天主奧秘的經驗,因此有客觀的方面,也有主觀的方面。一種不傾向神秘經驗的信德,可能是一個空虛而抽象的信德。相反地,沒有明確信德內容的經驗,是有可能於非理性中結束,或沒有基礎或平衡的純粹宗教熱情。 4.2 信德尋求天主的實在性 * 我們這裡所指,信德和經驗之間的關係,是基於信德的同意,並不止於聽到的話,而是以一個與天主接觸的渴求來要求進入該信德。 * 聖多瑪斯寫道,「信友的行為沒有在宣告(即單單在言語)中、而是在現實中結束(Actus autem credentis non terminatur ad enuntiabile, sed ad rem)。」 4.3 聖神的恩賜 聖神給人一種內心的甜蜜,以幫助他/她接受啟


神學入門 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 (9-3)
3. 在基督宗教神學中對經驗的問題 作為神學中的一個具體課題,宗教經驗在十九世紀的基本神學與信理神學著作中受到重視。儘管自古以來在基督宗教的神學傳統中有不少先例,但這是在宗教改革之後更熱烈探討的一個議題。 3.1 直至十六世紀 - 聖奧思定(354-430)對於經驗的神學有決定性的貢獻,就是對天主的超越性開放,但也包括人類的內修成長。對於奧思定來說,經驗並不是指走進一個人的內在,而是走進信德、以及信德蓋過同時又揭示不可言諭的奧秘。當有一道光出現並照亮心靈,這並非宗教心理學所能夠涵蓋的。聖奧思定明白到,天主的啟示行動是照亮靈魂的親密之光的恩賜。信德帶領着人去體驗和到達神秘的視野。這種經驗和經歷就如在等候室般,期待着享見天主的光輝。 - 聖安瑟莫(St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是信德神學的作者,當中包括對信徒經驗的論述。 * 「不信的人永遠不會經歷,而沒有經歷的人也不會知道。那經驗到天主的知識,超越那聽到有關天主的人的知識。因此,在信仰的穩固基礎上得到一些良性習慣與證實的智慧前,一人是無法開始研究超性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