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4)
4. 釋經學(exegesis,又稱hermeneutics) 聖經的詮釋或註釋(釋經學)是一項無法避免的任務。為教會十分重要的,將這任務特別委託給神學家和釋經學者(exegetes)。這詮釋將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在基督宗教教義的科學解釋中,在講道中,在慕道班中,在信友的虔敬中。 何謂釋經學? 釋經是確定文本好壞的工夫,並要確保它沒有可能的腐化墮落。同時,又要盡可能確定文本中文字的確實含義和提出一個完整的詮釋,並考慮到作者的意圖、文本本身的客觀價值、以及讀者往時的情況。 釋經的工作依賴於聖經科學,這聖經科學都是自古代便已存在,並(在過去幾十年)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些科學主要是聖經地理學,聖經民族學和聖經考古學,以及歷史學、語言學和古代文學。 * 自第七世紀以來,詮釋學(hermeneutics)這詞便在基督宗教當中使用,以用來指定解釋聖經的藝術。在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特別是在施萊爾馬赫(F 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工作裡,釋經學不再是一個與聖經完全捆綁的神聖規律。它成為一個自主性的科學,其目的不再是令聖經「發言」,而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3)
3. 聖經的靈感或默感 3.1 定義 聖經的靈感是聖神在聖書作者上所施行的一種特恩或禮物。【特恩或神恩或奇恩是天主聖神賜與人特別的恩寵之禮物,如治病、顯奇跡、說異語等(格前 12;羅 12:6-8 )】這靈感反映在聖經的真實性中。靈感的奧秘因此紥根於天主聖神的臨在和行動中,並充滿猶太 — 基督宗教的啟示,也正是聖經啟示的基礎。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教導,「在聖經內以文字記載陳述的天主啟示,是藉聖神的默感而寫成的,因此慈母教會基於宗徙的信仰,把舊約與新約的全部經典,同其所有各部份,奉為聖經正典。因此,這些藉聖神的默感而寫成的書(參閱若 : 20 ; 31 ; 弟後3:16 ; 伯後 1:19-21 ; 3:15-16),以天主為其著作者,並如此的被傳授給教會。(《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11) 3.2 靈感的聖經基礎 聖經的靈感,事實上是在新約中兩個段落中闡述的: - 伯後1:20-21。它告誡我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決不應隨私人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 - 弟後3:16。聖保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6-2)
2. 聖經正典 正典是一種標準或規範,並透過這種準則與規範,來判斷思維方式或教義是否正確。在藝術和文學中,其正典就是古代藝術家認為是作品模範的集合。 2.1 定義 基督宗教聖經正典就是教會承認作為她教導與習俗基礎的一套書籍,因為這些書籍是由天主以靈感推動人寫成的。正典意味著靈感,即聖神的恩賜。從宗徒傳下來的聖經正典共有73卷(舊約46卷,新約27卷),這些被認為是神聖的。 2.2 正典的形成 正典中包含的每一部書,不一定意味著其對作者身份的真實性。 舊約中的基督宗教正典,包含了不在猶太人的聖經綱目出現的書目,如多俾亞傳、友弟德傳、馬加伯書(上及下)、智慧篇、德訓篇、巴路克書,和達尼爾先知書的一些部分。這些書目稱為次經(Deuterocanonical books),並在1564年的特利騰大公會議中,正式被接受為靈感與基準。(參閱 D 1502) 透過來自更多和更廣泛的古基督宗教作品,再經過篩選的過程,新約的正典得以形成。正典旨在為信徒確定和界定,一系列被教會接受和解讀為天主的聖言。教會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決定性和獨特的角色。大約在公元300年,新


神學入門 第六章:聖經 (綱要, 6-1)
神學家稱他們取材論證的地方為「神學的來源」。沒有一個神學的來源是與其他的來源分離:即它們都包含在一個互相深層的聯繫上。第一個來源就是聖經,也是神學的靈魂,因為聖經為所有神學的工作賦予生命和意義。 綱要 1. 聖經,神學的靈魂 (a) 特殊的地位。(b) 與聖傳的合一。(c) 神學的靈魂。教會訓導作為信德的保存者。 2. 聖經正典 (a) 定義。(b) 正典的形成。可靠性。 教會性的分離程序。作為天主聖言的接納。(c) 正典性的標準。信德的規範。宗徒性。敬禮。正典書目中的正典。 3. 聖經的靈感或默感 (a) 靈感的定義。(b) 靈感的聖經基礎。(c) 特質。平凡語言的使用。真實性的保證。書寫者真實地是作者。書寫者是自由、有智識的作者。(d) 靈感的其他層次。團體層次。靈感的伸展。 4. 釋經學 (a) 什麼是釋經學。(b) 啟蒙時代觀念的轉換。 5. 釋經學的歷史發展 (a) 在猶太教和新約中的釋經學。(b) 教父的詮釋學。(c) 中世紀釋經學。(d) 文藝復興。(e) 自啟蒙運動始。 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布爾特曼(Bul


神學入門 第五章:語言與神學 (5-7)
7. 神學語言的更新 如其他任何的語言一樣,信仰的語言經歷了一個更新的需要。信仰真理的不變性,並無減少在講道(宣道)中、在解釋(神學)中、及製定(教會訓導)所啟示的訊息中,所作出改變的迫切性。 7.1 科學上的要求 如果神學承認科學的態度,即將它作為一種信仰的科學;如果必須確保神學在教會信仰的框架內工作;如果神學應該考慮到男女每個歷史時刻的經驗及問題;顯然地,神學必須以合理和恰當的方式刷新其語言。 7.2 注意神學的術語 - 不變的術語 神學語言的更新不應改變那些術言的原有意思,因為這些意思在基督教神學中別具含意。這含意是由聖經和教會的反思來決定的。例如「三位一體」、「創世」、「啟示」、「降生成人」、「復活」等術語,而且不應該調整成現代化的語言,因為這會改變其原有的意思,並喪失本身的神學性宗教元素,從而導致信仰的解構。 - 基本或基磫術語 此外,還有一些基本的術語,例如「位格」、「恩寵」、「聖事」、「自由」、「成義」、「真理」等,這些都具有很大的語義重要性,並富有很強的意思。這些術語不僅提出了本體論方向,而且還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情感和操作元素。這


神學入門 第五章:語言與神學 (5-6)
6. 負面或否定神學 否定神學是透過否定的思維及談論天主的方式。這種方法是基於天主是卓越的、並超越受造世界的想法,因此不能被任何受造的理智所領略,更不能用言語來完美地表達。 否定神學能在基督宗教的歷史中找到。 * 基督宗教護教士(猶斯定、安提約基雅的西奧菲勒斯、亞歷山大的克來孟等)在他們對天主的教導中均使用到否定神學,主要是反對持擬人觀或想法的異教徒(anthropomorphic pagan ideas),這想法否認天主的獨一及卓越之存在。這個在聖經中揭示自己的天主是不可言喻的、是不受生的、不能被命名、不能受苦的、巨大的(沒有被量度)等等。這些來自哲學的負面屬性,與來自聖經(天主是聖的、仁慈的、正義的、慈悲的、寬恕的等等)的正面屬性,形成對比。 * 聖巴西略(St Basil)和聖額我略尼沙(St Gregory of Nyssa)談及到「神聖黑暗」的神秘話題。聖奧思定深信,理性需要我們否定人性的意義上的天主的屬性,這種意義是我們人類語言所提供的,而且這種否定的行為,某程度上顯示了卓越的神聖完美性,並給我們一種更活生生的意識,去認識這完美性。一


神學入門 第五章:語言與神學 (5-5)
5. Analogia entis(存在的類比)和信仰的類比(analogia fidei) 信德的類比這個表達源於聖經。它意味著「與信德相符」(羅12:6);與其說是教義,倒不如說基督徒應該要按照福音的教導來生活。 教父運用「信德的類比」,來表達舊約和新約之間的一致性和對應性,或自然真理和所啟示的真理之間的對應關係。這種思想在中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之間繼續。聖多瑪斯.阿奎納堅持認為,聖經文本或一篇信條,不應被單獨採納,而是應該按整個聖經來閱讀和理解。「當我們表明聖經某一處的真理,與另外一處的真理並不衝突時」,信德的類比便出現了。(神學大全第一集第一題第十節釋疑二) 在信仰的類比中,天主走近人類,並幫助他(或她)去理解人類語言意味天主奧秘的各個方面。感恩有著天主的聖言,我們能使用一些不單隱喻且類比的術語,例如「父」、「子」、「神」、「生」等。若我們只依靠理性(而非啟示)時,這些適用於天主的術語只能在隱喻的意義和層面上。 * 在新教的神學中,特別是加爾文主義神學家的卡爾.巴特(1886-1968),質疑了類比方法的範圍及其在有關天主的語言中的應用。巴


神學入門 第五章:語言與神學 (5-4)
4. 類比 很明顯在表達天主的奧秘上,人類語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當應用在天主上時,我們受造物所使用的言語只能掌握部分的意義。原因是,受造物與天主之間的距離是無限的。例如,當我們說「天主是美善的」時,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意思?當應用到天主上時,我們是否真正地明白「美善」這個詞? 4.1 對類比的需要 為了克服人類語言的限制,並用它來談及天主和基督信仰的奧秘,使用最適當的解決方法就是類比。類比是,使用有限的語言來描述天主及無限的一種語言方式。 因此,類比在思辦神學中有著一個基本的角色,因為它容許我們以一種使我們語言有意義、不虛構或沒有空洞的方式,來談及天主和神聖的事物。類比是一種使用文字的方式,這在某些條件下,說出一些何謂天主和祂所做的事。 使用類比文字,將避免了神學陷入兩種錯誤或極端。 - 同音異義(Equivocity,即是相同的文字或表達,但有完全不同的含義。)這個立場說明了我們不能完全地講述天主,因為天主的存在實在太難以形容:祂超越了我們的表達能力;祂超越了我們有意義地講論祂的那股能力。我們所歸因的事或論及有關天主的話,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理解的任


神學入門 第五章:語言與神學 (5-3)
3. 宗教表達的其他方式 歷史顯示,口頭和書面語言在西方拉丁教會中的主導地位。東方傳統有其他的表達方式,而且都以靜默為基礎。 除了口頭的語言,還有聖像或圖像的語言、身體的語言(姿勢),及靜默的語言。 3.1 聖像的語言 聖像的語言是選擇圖像多於口頭或書面的語言。圖像的語言通常都是直接和靈活的,而且包含精神上及視覺上的方面,來表達神聖的意思。這種語言能在基督宗教的聖像中找到。 聖像的語言是在整個教會中使用,但在東方更為常見。在那裡,聖像帶出了一個具神學和偉大藝術和宗教財富的反思。 3.2 姿勢的語言 姿勢的語言是使用人的身體。身體不單能引起事物和其他人的關係,而且也是精神及超越性上的反思。身體不是宗教表達的障礙,但相反是能在精神的層面中指引及維持著我們。 * 姿勢的語言能在聖經中找到,而且特別包含在祈禱中,不論是個人的祈禱或是團體的祈禱。姿勢如屈膝下跪、張開雙手、注視、垂頭、搥胸、十字聖號、伏地等等,這些所表達的東西,都遠超過話語的表達。這些姿勢都是暗示神聖奧秘的強大和不可言諭的特性。此外,它們亦能揭示了信徒的內心世界。 3.3 靜默 從一開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