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入門 第三章:信仰與神學 (綱要, 3-1)
神學首要所需的是:信仰的內容或 fides quae (即我們所相信的-天主的啟示),和信德(個人對天主啟示的回應,人接受的行為或 fides qua)。我們不能在沒有信仰的情況下研究神學。信友的信仰行為涉及已揭示的基督宗教奧秘,且在教義內制定的奧秘。在教會內,教義是重要的一環。 綱要 1. 信德作為神學的客觀預設 (Fides Quae)
(a)神學的第一質料。所啟示和所接受的內容(fides quae)。 神學家必須有信德。神學家不能自造材料。(b)信德寶庫。教會訓導作為信德的保守人。 2. 信德作為神學的主觀預設 (Fides Qua)
內心態度。 個人行為。信德的服從。 3. 信德行為
(a)一個表達同意的行為。(b)自由、無條件的信德。(c)信德是有理可尋的。(d)超性的恩賜。(e)帶來一種生活的方式。 4. 基督信仰的奧秘和教會的信理(dogmas)
(a)信理是甚麼?信條(formulas)。教會的宣言和公示。 啟示的客觀層面。(b)信理的必要。(c)信理與自由 5. 教義條文的價值
(a)不可撤銷的特質。


教宗方濟各 2020 年復活節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復活節快樂! 今天,全世界都迴響著教會的宣報:「 耶穌基督已復活了!」- 「祂真的復活了!」 這個喜訊如同在黑夜中點燃的一道嶄新火焰:這滿佈時代性挑戰的世界,此刻受到病毒大流行的磨難,我們人類大家庭陷入嚴峻考驗的黑夜。教會的聲音在這黑夜中迴響著:「基督──我的希望,已經復活!」(復活節的繼抒詠) 這是另一種「感染」,從人心擴散到人心,因為每一個人心中都期待著這喜訊。那是希望的感染:「基督──我的希望,已經復活!」這並非是什麼神奇妙語,能使問題消失。不,基督的復活絕非如此,而是愛戰勝邪惡根基的勝利,是一種不「迴避」痛苦和死亡的勝利。它穿越痛苦和死亡,在深淵中開啟一條通道,且化惡為善:這是天主大能的獨特標記。 復活主就是那被釘者,不是另一位。在祂光榮的肉體上帶著不可泯滅的傷痕:創傷變成希望的縫隙。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祂,讓祂醫治受苦人類的創傷。 今天,我特別念及直接遭受新冠病毒打擊的人們:病患、亡者,以及那些因喪失摯愛而哀悼的人們──他們中有些人甚至無法跟亡者訣別。願生命之主接納亡者進入祂的國度,恩賜仍在考驗中的人慰藉和希望,尤其是年長


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牧函:逆境中彰顯偉大的愛
各位兄弟姊妹: 澳門目前正和中國及世界各地一起面對著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在這個患難的關鍵時間,讓我們一起同心抗疫,並且不要忘記發揮人類世界中最美麗和最偉大的動力 – 愛德:「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4-7)。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目前在疫情控制未見明朗之時,市面針對日常衛生醫療藥品略見不足,日前也出現搶購口罩、消毒液等,甚至搶購食物的情形亦不時發生。市民間不時產生磨擦、不耐煩、批評及怨天尤人的氣氛。我完全理解這些心情,但同時亦勸勉大家要有耐性。我們知道政府各部門已在新春假期內連夜對疫情作出研究和制定政策,及時反應,盡心盡力地無私付出。但由於疫情狀況事出突然,在處理方面一定有不理想的地方,而我們深信情況是正在改善中。這就是發揮我們互相信任和守望相助精神的大好機會:「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我期望大家在個人和團體方面,都要積極參與及配合政府進行中的抗疫措施,並支持政府各部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