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入門 第二章:神學與啟示 (2-5)
5. 天主奧秘在神學的核心角色 神學家應該經常記著兩個對比的基本元素: - 天主的奧秘是無限和深不可測的 為天主總是超出我們的知識。人類的理解能力與語言能力並不足以完全理解。 * 基於其宗教及信德本能,傳統的基督宗教神學一向認為天主的觀念永遠不能被人類概念上的知識完全所理解;亦認同一個事實:天主的奧秘在靜默中隱藏,並以靜默覆蓋着。這樣,神學在研究天主真理時會避免建立一個偶像。 - 神學不否認理解和認識天主的可能性 神學對天主的奧秘深深地信服,但同時也不會停止嘗試認識天主。天主奧秘的超驗(transcendence)和超越人類理解力(unknowability)的事實並不迫使我們沉默。實際上,我們必須分辨對天主的不完全認識,和對祂的錯誤認知。雖然整個真理遠遠超越我們,但我們仍能獲得有關天主的真實知識。


基督的死亡是基督徒的生命
一九六零年四月十五日苦難節講道 在這個基督信徒傳統稱為聖週的一星期內,我們再次有機會默想並重溫,耶穌在世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幾天特有的善功敬禮,無不引人嚮往趨向復活。如聖保祿所說:復活乃是我們信仰的基礎。然而,我們不應倉促急進,以免錯過一件極易忽略的直截了當的事實,即:我們不可能分享吾主的復活,除非先同祂的苦難與死亡結成一體。我們若要在聖週結束時,伴隨光榮的基督,就必須在祂死於加爾瓦略時,同祂結合,參與祂的全燔祭。 基督慷慨就義的自我祭獻,是對罪惡的挑戰。儘管罪惡的存在不容否認,我們仍不免難以接受這一現實。罪是邪惡的奧蹟(mysterium iniquitatis),是受造物荒誕難喻的邪惡:受造物驕傲自大,竟起來反對天主。這故事同人類歷史一樣古舊,始於元祖的墜落,接踵而來的是無休止地腐化墮落,充斥人類的生活,直到今天。最後,還有我們個人的背叛忤逆。要認識罪可惡到什麼程度,信德的真諦是什麼,似乎並不容易。但我們不應忘記:即使在人的情況下,冒犯他人的嚴重性,往往取決於被冒犯的人有著怎樣的重要性,即他有著什麼社會地位與身份。然則,在人冒犯得罪天主的情
禮儀問題(續)
現繼續回覆教友們詢問一些有關禮儀的問題: 4. 在四旬期,為什麼有時見教堂在禮儀中用木鈴而不用普通搖鈴或鐘? ************************* 在現行禮規中,聖週四主的晚餐的光榮頌有搖鈴或鐘的習慣,但之後就不能用,直到聖週六晚間禮儀的光榮頌才能復用,來表示對主的苦難及死亡的哀悼。 這期間可用什麼代替呢?傳統之一就是木鈴。但現已很少見了。 有時候,為了帶領教友在四旬期內一步一步的邁向基督的苦難和死亡,禮儀亦可循序漸進的增加標記,如四旬期第五周開始蓋上十字架,到聖周再不用搖鈴而用木鈴等,帶動心靈迎接基督的復活。


內修的鬥爭
一九七一年四月四日聖枝主日講道 (四) 天主聖寵的聖事 任何人要戰鬥,必須使用裝備器械。經過二十個世紀的征塵,基督信仰的裝備器械並無改變,依然是祈禱,刻苦和勤領聖事。既然刻苦是祈禱──感官的祈禱──故可用兩詞概括我們的裝備器械:祈禱和聖事。 現在,我請大家一起默想聖事。聖事是天主聖寵的源泉,是天主仁慈眷愛的奇妙證據。讓我們先靜心默想一下脫利騰教理關於聖事的定義:聖事是「特定的,可感受的標誌,能產生聖寵,同時置於我們眼前,予以頒佈。」(12) 吾主天主是無限的;祂的愛是無窮無盡的;祂對我們的慈祥寬仁是無邊無際的。祂用其他許多種方式賜予我們聖寵,但是卻明白無誤,不受制約地建立了七件有效的標誌,似乎非如此做不可的,俾使世人能以穩定的、簡單的、易於領受的方式,來分享祂的救贖功勞。 如果聖事被荒廢,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也隨之而消失。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特別是今日,有許多人似乎已經把聖事置之度外,甚至輕視這基督聖寵救贖的洪流。在一個號稱信奉基督的社會裡,不得不談論這樣的弊病,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但我們非大談而特談不可,為了激勵我們,更感恩知情,更滿腔熱愛地趨赴這聖化


神學入門 第二章:神學與啟示 (2-4)
4. 無法進入的天主 「天主」是神學上首個問題,而這個話題因慢慢削減而受到影響,天主的概念逐漸縮小減窄,導致人類理智不能夠認識天主這個結果。 4.1 宗教縮減 提議宗教縮減最典型的立場來自一種深層的靈性上選擇,並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作代表:「天主決定在耶穌基督以外成為不可知和不可理解的。」 * 馬丁路德的天主是他自己在應許中所稱的神,並不是天主本身或在他自己內的天主,也不是 absconditus(隱敝的天主),而是啟示、傳道及崇拜的天主。人要研究天主並非在祂的本性與威嚴內,而是在祂救贖的意向、與祂和人類的關係中。因此,基督宗教的奧秘變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類在耶穌基督內、透過天主的恩寵得到救贖。 我們對天主的知識降至我們對基督的知識,而我們對基督的知識則降至我們對他所相信的視像。事實是,因為祂是耶穌基督,我並沒有得救;但為我而言,祂是耶穌基督,因為祂救贖我。 對於馬丁路德,人類不知道啟示以外的天主是誰,但他們傾向將祂標為偶像或人類的典範。因此,再沒有空間給有關天主和人的自然知識, 但我們透過啟示所得到有關天主的知識,同樣沒有


神學入門 第二章:神學與啟示 (2-3)
3. 世俗化及人類對天主的遺忘 十七世紀開始,理性主義制度出現的哲學反思帶來了一種欠缺宗教及神學觀點的演變。猶太與基督宗教所啟示的天主,從本身一個偉大的現實逐漸地削弱成只是一個概念。這個削弱(甚至消失的)過程相當複雜,而且不容易對其階段和決定聯繫標誌出來。因此,我們應該利用一般的述語來限制自己對此作出描述。 3.1 世俗化的過程 這個過程包括逐漸將天主減低至哲學類別或概念的層面,其內容可根據每個層面或意識形態的假設來自由地決定。 永生的天主來到與我相遇,這是我所欽崇的天主,也是與我說話的天主,這已慢慢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一個人不再看到或體驗到天主是真實的。天主變成單單一個概念、一個有助解釋宇宙與太初形成的方式。 * 對於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推崇的新派哲學,天主只是保證世上物質秩序的最終成因。 * 根據斯賓諾莎(Spinoza)的著名聲明 「天主或本質或自然」(Deus sive substantia sive natura),斯賓諾莎認為唯一存在的是自然,而並等同天主(即自然就是天主)。現在很清楚地想出一個系統,去認為自然是一件
禮儀問題三點
現繼續回覆教友們詢問一些有關禮儀的問題: 1. 為什麼有時見到聖體櫃前面放置一幅聖像畫? 2. 為什麼聖堂內明供聖體的地方或小聖堂要和主堂分隔? 3. 在四旬期,為什麼有時見教堂的十字架被紫色布蓋上? ************************* 1. 為什麼有時見到聖體櫃前面放置一幅聖像畫? 這其實是教會的一個傳統,但現時己很少被採用。 在以下情況可遮蓋聖體櫃: (一) 在彌撤中,如果聖體櫃就在祭台附近當眼之處,遮上聖體櫃可突顯祭台上的祭獻,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祭台上。這點很重要,故此,在彌撤進行中向聖體櫃跪拜是不當的。當然彌撤外,聖體櫃是較祭台重要的。 (二) 如有一些非禮儀性活動,如聖樂晚會,短暫裝修等。 2. 為什麼明供聖體的地方或小聖堂要和主堂分隔? 因為在一間聖堂內,不宜放兩個或多個放置聖體的地方,尤其是兩個地方是非常接近,除非聖堂很大,如聖伯多祿大殿。 如有這情況發生,如在主堂有聖體櫃,而明供聖體又不宜在主堂,那麼明供聖體可在旁邊的小堂,但需用如布幕等和主堂隔開,讓在主堂內信友注意力放在聖體櫃,而在小堂內的注意力在明供聖體上。


神學入門 第二章:神學與啟示 (2-2)
2. 對神概念的現代挑戰 「神」的概念遭受批評和非常強烈的文化侵入,以至於它失去了其具體和明確有關基督精神的內容。現時這個時代,當談論到神、有位格的天主、造物者,及在耶穌基督內的救贖者時,很多西方文化對此不理解。 因此,要說天主是神學的中話題,是一個引起爭議的陳述。 有些現代的心理框架和假設,指天主是一個既遙遠,又超越人類理解力的存在者;他們因此認為人類(神學的)對天主的知識是不可能的。有些現代思想學派會直接否認天主的存在(無神論),或拒絕認識他的可能性(不可知論)。 這種否認來自不同的動機: - 宗教動機:天主是徹底地和完全地第二位(位格)。因此,天主是遙遠的、人類不易理解和接近;天主又似乎是「更神聖」,到一個點足以令我們理解成他與這個世界分開。 - 哲學動機:天主是一個心理構思,即是祂只是一個想法(在康德派哲學上)。這一個想法是有價值的、有用的、甚至是必需的,但它只是一個人的想法。因此,當我們談論神、談論天主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一個真正存在的對象。 - 方法論的動機:在最終分析,天主不應該是一個理論性的問題,反而應該是一個實際的問題。神學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