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神學入門 第三章:信仰與神學 (3-3)


3. 信德的行為

信德有以下主要的特徵:

3.1 信德意味着同意的行為

信友接受對人類理性不明顯的真理和奧秘。

* 信德「是一種超聖的德行。藉著天主恩寵的幫助與啟發,我們相信祂所啟示的是真理,這並不是因為理智的啟發察覺已啟示的本身是真理,而是因為天主的權威將它們顯示出來,且任何人不能蒙蔽或被蒙蔽。」(梵蒂岡第一大會教義憲章《天主之子》,第三章)

在理智層面上,信德是指一些確信或肯定的知識,並不只是意見,亦不是單單對天主有信心。信友接受並將具體的真理結合到他現實生活中,這樣他的信德具有特定和明確的現實;這信友「整體來說」並不相信。基督宗教相信特定的現實:他相信天主及天主所啟示的奧秘(例如天主聖三、耶穌的天主聖、聖體聖事、瑪利亞既是童貞又是母親、教會、肉身的復活等等)。

* 那些承認對天主只有含糊的信德、沒有任何具體內容或重要性的人,只會擁有一種感性、多情的信德。真實可信的信德超越了感官上的境界,並達到了超性奧秘的無形世界。這奧秘是極度的真實。

3.2 信德是自由的和無條件的

透過信德,「人自由地和完全地相信天主」(《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 5)。一個被天主邀請相信的人,是完全自由的去相信或不相信。信德是意志的選擇,而這意志偏向天主並決定將自己交給祂。

* 「哎!無信的世代!我與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谷 9:19)「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若 20:29)信德可以或不可以紥根在一個人的心中。耶穌將這個事實直接歸於被召的人的自由與責任。

啟示中所包含的標記並沒有強逼人類去接受。那些聽到天主的聲音,或看到天主所實行的標記,都經常能自由地去選擇回應或不回應。信友的自由因此令信德,與天主的關係上有更深層的個人層面。在啟示中或在教會的時代,天主並不是與沒有生命或機械人作交流。

3.3 信德是理性的

信德並不是與理智對立,而是由「明暗對照法」所產生(信德是由光明與陰暗的混合,但這混合能帶領着我們的理智),當中信友意識到相信是合理的。信德超越理智,就像恩寵超越自然,但它並不會破壞或無視理智。

信德並不受理智所限。一方面來說,它不必要接受理智的批准。然而,這並不意味信德是情感上或感官上的東西。信德不是荒謬或非理性的。信德與迷信或其他奇異的宗教行為無關。

* 法國著名思想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在他的哲學名著《沉思錄》(Pensées, 273)中提到,「若我們將所有事歸向理性,我們的信仰便再無奧秘和超聖的元素。若我們冒犯了理性的原則,我們的信仰便會變得荒唐和可笑的。

信友經常利用理由去相信,即使他們的信德最終也是來自恩寵的推動,即使他們並不完全知道這些理由是甚麼(欠缺培育)。

3.4 信德是超聖的禮物

信德是無償的(不是應得的)和超聖的禮物:這是教會一個很深的信念。信友經常有些就這事實的經驗。若沒有天主的恩寵,我們人類是不能夠得到任何有關救贖的知識。(參閱《天主教教理》153頁)

* 有些人希望相信,但覺得自己不能夠。他們羨慕、甚至(正面地)妒忌那些信友,但覺得自己並不能複製像信友般的內在心態和想像。這表明信德是天主才能賜予的禮物。人能夠透過祈禱和發掘內心,去渴望並準備接受這份禮物。

3.5 信仰意味著一種生活的方式

信仰是根據福音生活的原則與基礎。

*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 6:3-4)

信仰是要生活出來的:本質上它能在信友生活中施行和實現出來的。信仰塑造人的生命,生命變得有意義,並因信仰而得到方向。一名信友不能像非信友般生活。

最新文章
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