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神學入門 第七章:聖傳 (綱要, 7-1)


啟示和救恩是針對或指向所有時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人。為了執行這項神聖的計劃,宗徒傳達了他們從基督和聖神所得到的東西。聖傳是來自宗徒言語和生活上所傳遞的已揭示的真理。

綱要

1. 在文化中的傳統

(a) 定義和特點。(b) 對聖傳的拒絕與重塑。新教改革。理性主義哲學。啟蒙運動。二十世紀。

2. 基督宗教聖傳

(a) 基督宗教聖傳定義。起源。(b) 聖傳在神學上的角色。最初幾個世紀。 直到中世紀結束。十六世紀。二十世紀神學。

3. 聖傳及信德的規範

(a) 宗徒宣講的保存與傳授。(b) 規範性與詮釋性的層面。(c) 聖傳是生活的傳承。(d) 聖傳與諸傳統

4. 聖傳與聖經

5. 聖傳的證人

(a) 教父。定義。特性。重要性。(b) 神聖禮儀。(c) 信仰的信友意識 (sensus fidelium)。什麼是sensus fidelium。教理的基礎。(d) 神學上的共識。

1. 文化中的傳統

人類是傳統的存在者。他接受傳統,並把它傳給其他人。他創造了一些傳統,同時亦消減了其他的傳統。傳統是人類文化的構成元素。傳統的事實,是組織經驗、知識和一些為後世而建立之事的處理方式。所有人類團體都創立一些傳統;而這傳統又會影響及塑造那些創造本身傳統的團統之心態和行為。

1.1 定義和特徵

傳統是人類集體傳遞文化的能力。這些文化是由團體中的個體創造出來的,並將文化增加、豐富及保存下來。

- 傳統與語言捆綁在一起、不能或缺。傳統傳遞一些習俗、技術與技巧、禮儀、規範、敘述、以及教義。它們全都與語言捆綁在一起。語言本身就是傳遞聖傳的重要方式,而是聖傳的一個方面。

- 傳統創造公共角色和功能。要傳遞傳統,社會通常會創造一些公共職務或功能,如祭司、法官、老師。傳統還會創造一些公共地方或機構,如崇拜、法律、學校、劇院等等。

- 傳統允許個人發展。傳統促進個體個性的發展。這個體不必從零開始,他(或她)依賴社會的經驗,並轉化為個人的經驗。同時,他必須對傳統採取自由及明智的態度,這態度通常是獲受尊重,有時更是關鍵的。

- 它給了一個身份感。傳統是一種記憶,以及保存過去的一種能力,並給從中生活的人一種身份的認同。這個體從共同的傳統中得到滋養,並透過這種傳統,可以將他(或)自己的歷史連接起來。

1.2 聖傳的反駁和修復

- 在新教改革中。從十六世紀開始,西方文化及思想嚴重批評聖傳。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宗教性和哲學性的。新教傾向福音的純潔(他們認為人的傳統會沾污天主的聖言)作為反對聖傳的原因:聖經與基督徒之間不應再有其他東西介入其中。因此,聖傳的教導或教會訓導都須被認為是不合理的。

- 在理性主義哲學中。在十七世紀理性主義哲學的推崇的氛圍中,新教與聖傳對抗的趨勢很快在歐洲知識分子中加固。這些哲學趨勢的中心前提是,真理完全依在思想本身的一致性,而且不需要現實(即思想外)的任何基礎。

- 在啟蒙運動中。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堅持了笛卡爾的理論(Cartesian doctrine),就是有條理、有紀律地使用理性,來確保人類免於任何錯誤。它聲稱(教會)訓導當局和聖傳阻礙了一個人運用自己的理性。據這說法,理性是唯一擁有認識真理的特權,而聖傳意味著明智的人不能容忍的一些額外要求和限制。

- 在二十世紀中哲學恢復了聖傳的概念。其文化的先例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思想家(JG Herder、F Schlegel、Novalis等等)對這一問題的新理解。這些作家對啟蒙運動的批評,為聖傳帶來重要的修復。聖傳被認為是不可替代歷史先例的,更是理解的一個條件。理性不能在真空的狀態中發揮作用。

最新文章
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