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神學入門 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 (9-3)


3. 在基督宗教神學中對經驗的問題

作為神學中的一個具體課題,宗教經驗在十九世紀的基本神學與信理神學著作中受到重視。儘管自古以來在基督宗教的神學傳統中有不少先例,但這是在宗教改革之後更熱烈探討的一個議題。

3.1 直至十六世紀

- 聖奧思定(354-430)對於經驗的神學有決定性的貢獻,就是對天主的超越性開放,但也包括人類的內修成長。對於奧思定來說,經驗並不是指走進一個人的內在,而是走進信德、以及信德蓋過同時又揭示不可言諭的奧秘。當有一道光出現並照亮心靈,這並非宗教心理學所能夠涵蓋的。聖奧思定明白到,天主的啟示行動是照亮靈魂的親密之光的恩賜。信德帶領着人去體驗和到達神秘的視野。這種經驗和經歷就如在等候室般,期待着享見天主的光輝。

- 聖安瑟莫(St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是信德神學的作者,當中包括對信徒經驗的論述。

* 「不信的人永遠不會經歷,而沒有經歷的人也不會知道。那經驗到天主的知識,超越那聽到有關天主的人的知識。因此,在信仰的穩固基礎上得到一些良性習慣與證實的智慧前,一人是無法開始研究超性的奧秘。」(聖安瑟莫,《書信:論道成肉身》)

- 從聖伯納德(St Bernard, 1090-1153)和修道神學時期開始,「透過經驗得嚐過」的基督宗教真理會成為靈修神學(Spiritual Theology)的軸心,而且當時仍然是信理神學(Dogmatic Theology)的一部分。

- 聖文德(St Bonaventure,1221-1274)的一個突出的神學主張,就是將神學與神秘主義相連起來。他堅持將神學的概念作為實踐性(不是單單思考、思辯)的知識。他的作品不僅是一個神學家的作品,更是一個靈修學的傑作。例如《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Itinerarium Mentis ad Deum)的書籍,其特點是以基督為中心及其神秘的向度,以真實的宗教經驗作為客體,光照信理的闡釋。

- 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在自稱為「內在本能和教義吸引力」(interior instinctus et attractus doctrinae)的幫助下,去重新以公式表述「透過愛所致之內在吸引」的奧思定主旨;亦即是說,人需要接受天主啟示之外在行動的超性特徵。聖多瑪斯亦稱「內在本能」( interior instinctus)為「內在靈感」(internal inspiration)和「經驗」(experimentum)。

在信德行為的動態之內,天主賜予的恩寵與祂賜予的聖神七恩能帶領信友達致一個更深入的天主經驗、真的經驗和美的經驗,而這些經驗都在天主的奧秘中找到。這經驗通常被稱為基督宗教神秘主義。這意味着感受到神聖事物,也就是與有關天主的知識不同。

3.2 從路德時期開始

在誓反教改革中,宗教經驗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有時似乎會妥協神聖奧秘的客觀性。

- 在17世紀的誓反教正統教義(Protestant Orthodoxy),其特徵是要有系統地提出「改革」的宗教原則,作為聖經真理的直接表達。根據誓反教透過「聖神的見證」在信徒心中所說的話,這聖經真理會被肯定。不過,這時代的神學家並不同意這神修見證的思想,作為宗教的基礎標準。

- 在又稱「啟蒙時代」的十八世紀中,有一種傾向要在人性上,去建設宗教概念的一個理性系統。為路德派神學家和改革者而言,真理的真正標準就是理性的原則。

- 十九世紀的誓反教神學家,堅持把個人的經驗作為「誓反教原則」的主觀方面,以及宗教真理的獨立標準。這種新方法是針對聖經的正統原則和聖經的終極權威,也是對十八世紀理性原則的批判。

- 在持續三個世紀以來,誓反教神學信奉着三項標準或原則:聖經、理性、經驗。它們每一種都顯示出一種強烈傾向,就是要以絕對的方式去強加在其身上,並放棄另外兩種的標準。

3.3 十九和二十世紀

- 眾所周知,在十九和二十世紀神學的大部分處理和試圖解決人類對天主經驗的這個問題中,新教的士來馬赫(F.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對此作了決定性的影響。在士來馬赫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很大程度是取決於他的理想主義哲學,就是了解宗教經驗就是主觀的意識(對自己的意識)。當代的新教思想中,主觀經驗自此開始自此大受歡迎,並聲稱在信德主觀經驗中,已找到基督宗教真理的基礎。這真理也就是信徒所接受的。

* 在新教世界中,齊克果(S.Kierkegaard, 1813-1855)是對這主觀主義的方式擁有唯一不同想法的人。為他而言,「主體性的激情」是指不讓人對天主之經驗降為人的概念知識和人類經驗的這份意識和意願。

- 二十世紀初出現了一個觀點:天主啟示和基督信仰的主要精神,都包含在信徒主體的經驗之中。現代主義的天主教作家都捍衛這個觀點。在羅阿西(Alfred Loisy,1857-1940)和士提勒爾(George Tyrrell, 1861-1909)的著作中提到,這個觀點有損天主啟示的高度(與主觀現象等同),也有損經驗本身(沒有提及一個參考點,它既超越經體主體,也在此主體之外)。1907年9月8日,教宗庇護十世撰寫《應牧放主羊》(Pascendi,28)通諭,譴責現代主義者的主張。

-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天主教的神學已將經驗融入到神學的日常反省中,好使經驗與信仰的知識適當地聯繫起來,同時又將之置於一個更廣泛的框架內,並與教會的權威和聖傳一同出現。

最新文章
文章
bottom of page